首页 > 成人高考 > 正文

山东省成人高考《教育理论》考什么 成人高考文言文常用的“以”和“之”有哪些用法

2023-03-16 18:12:37 | 向学教育网

2021年山东省成人高考《教育理论》考什么?

山东省成人高考《教育理论》考什么?有哪些考试题型?
满分150分,《教育学》、《心理学》各占75分,题型∶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
1、选择题(24题,48分)
单选常是四选一,主要考查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和明确程度。
选择题答题技巧∶可采用比较、推理、排除的方法。
2、辨析题(4题,24分)
辨析题两种解题方式∶知道的认真辨析,不会的全选错(或对),千万不能一对一错,也许你刚好全错过!
3、简答题(6题,48分)
要求列出主要观点及内容层次,无需过多论述解释。回答清楚言简意赅。
4、案例分析题(2题,30分)
案例要经过审题、析题、答题、再查题四步。
(一)审题∶1.案例一般都有错综复杂的事实和人物关系。审题要先了解事件的经过及结果,不忽略题中每一信息;2.找出存在的不合理的问题是什么;(二)析题∶1.将问题分类(主要是师错或是生错、是思想品德类还是教育教学类);2.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3.回忆有关的心理学教育学正面理论;
(三)答题∶ 1.先用一句话概括问题的实质。一定要开门见山,简单明了。2.谈问题原因时要开阔视野,从多角度根据相关的原理进行阐述。简要地说明原理的大意即可。3.分析说理,列出题中的事实与原理对照,衬托前面的结论。4.最后通过总结再次强调观点。
(四)再查题∶确认自己回答的论点切合题意,论点可多不可少!
教育理论案例分析题答题格式∶论点--举例--结论
例∶陈老师是一位胖胖的数学老师。有一次在讲完厘米、分米和米的概念后,马上让学生们测量桌子、铅笔、书本和手臂的长度。班上顿时炸开了锅,一只只胳膊高举着要求测量。被点名的同学经过测量报出答案后,都得到了表扬,嘴巴笑成了一朵朵花。那些没被点到名字的学生着急了,高举着手喊∶"老师,快叫我!快叫我!""桌子、铅笔、书本和手臂的长度都量过了,我们还想测量什么呢?老师的话音刚落,一个男孩噌地站起来∶"老师,我想测测你的腰围。"班上一下静了,同学们都转过头看着这个男孩不知所措,老师低头看了一下自己的腰,边笑边朝那个男孩说着∶"好啊,你来量吧。"小男孩拿着尺子,用手按住尺子的一端,让尺子在老师的肚皮上翻着跟头,跟头翻了好几个,他最后报出测量的结果是87厘米。"不错,他量得很认真,答案也比较接近。"老师不失时机地问了一句;"其他同学有没有 更好的办法测得更准确一些?"她的话音刚落,一个胖乎乎的女孩站起来说∶"老师,我有,我用手。"老师问。"你用手怎么量呢? "小女孩说∶"我的手掌是11厘米,我看腰有几掌就知道了,老师笑着点点头,说∶"可以。"小女孩的手在老师的腰上爬,刚爬了一圈之后,她就报出了答案"89厘米。"笑容在老师和同学的脸上绽放,班级的气氛更活跃了下课前,陈老师对物体长度的概念做了总结,并要求学生课后结合生活中的事物做长度的测量练习。(15分)
1(问答题)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结合案例加以分析。标准答案∶ 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贯彻了∶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陈老师在讲解过厘米、分米和米的概念后,让学生测量桌子、铅笔、书本等的长度,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所以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分)
(2)启发性原则。陈老师在学生测量完桌子等的长度后,主动询问学生的其他想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氛围,使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所以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启发性原则。(5分)
(3)因材施教原则。陈老师根据学生的要求,主动让同学通过尺子、手掌测量自己的腰围,拓展学生的思维。陈老师深人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得以发挥。 所以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因材施教原则。(5分)




成人高考文言文常用的“以”和“之”有哪些用法?

“以”的用法

一、介词

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和变化。分别说明如下:

二、表示凭借

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用”、“拿”等。

例如:

(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五代史伶官传序》)

(3)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马伶传》)

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种技能为依据或凭借,意义有所虚化,除可译为“用”“拿”外,还可译为“凭借”、“依照”、“根据”等。例如:

(1)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於国也》)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於国也》)向学教育网

(3)皆以用战为名。(《李将军列传》)

(4)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论毅力》)

(5)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马伶传》)

有的表示凭借某种身份、资格或地位从事某事,意义更为抽象。例如: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李将军列传》)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李将军列传》)

三、表示原因

原因是导致某种结果的逻辑根据,因此此种用法可视为表示凭借用法向更为抽象的事理逻辑方面的延伸和发展,可译为“因”、“因为”、“由于”等,有时也可直接翻译为“凭着”、“凭借”。例如: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3)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

(5)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答李翊书》)

(6)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张中丞传后叙》)

四、表示带领

可以带领、带领的其实也一定是可以依赖、可为凭借的,因此也与表示凭借的用法有一定的关系,有时甚至也可直接翻译为“凭”、“靠”。例如:

(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 氓》)

(2)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张中丞传后叙》)

五、表示时间

“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在”、“于”,有时可据需要译为“按照”。例如:

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李将军列传》)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於国也》)

六、表示关涉或处置对象

“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把”、“让”等。例如:

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卷。(《冯谖客孟尝君》)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冯谖客孟尝君》)

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冯谖客孟尝君》)

必以其言为信。(《张中丞传后叙》)

“之”的用法

1、代词

它可以指人、事、事等等。它通常充当句子中的宾语。例如:

(1)一位绅士生病的丈夫说他愿意做这件事。(季将军攻打转羽:指所做之事,可译为“做”,分别作为“欲”和“为”的对象。)

(2)七十人穿丝绸和肉,黎族人民不饥寒交迫。然而,那些不是国王的人没有。(在《无人之境》一书中,指动词“有”前的宾语,指上述情形。)

(3)有句俗话。(庄子秋水:指“野语”的内容,可译为“这样一个词”,作为“你”的对象)

(4)孟长军责怪自己的病,从衣服上看出来了。(冯远科孟长军:指冯源,是指“剑”的对象)

(5)公众提供的食物是家庭的必需品。(郑波段雨燕:指应试书,是“词”的近义词)

在介词宾语结构中,它是指动词之前的宾语。此时代词的本义消失,只起到宾语的语法作用。例如:

有一句俗话说:“当一个人听到一百件事,他认为他不是自己”。我这么叫他。(庄子的秋水叫我:叫我。)

《诗经》说:“孝子不魁,永世思类。”这是怎么回事?(郑博端于晏)这是它的意思:这大概就是它的意思。)

李将军是什么?在《李将军传》中,李将军是什么?可能是李将军这样的人。)

只有陈说我们该走了。(在回答李易的书时,陈雷说他应该去找陈岩。)

2、连词(结构助词)

1修饰语置于修饰语和名词修饰语结构(定语结构)的头部之间,表示各种修饰关系,可以翻译为“得”。例如:

(1)而且,他们是国家的官员。他们怎么可能被替换

*(2)鸡、狗、狗、动物不丢的时候,七十岁的人可以吃肉。(几个人去乡下)

(3)今天,陛下把玉送到昆山。有随和之宝,有垂月之珠,有泰安之剑,有纤维之马,有翠峰之旗,有扬子鳄鼓。(劝退客人)

2主谓短句的主谓前句,取消了原句的独立性,成为一个名词性的正结构。在更复杂的句型中,它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和定语。根据语境,它可以翻译为“得”、“得”时、“得”的出现、情况(条件)等。例如:

(1)我怎样才能关心我的国家。充当整句话的主语。)

(2)李灵芝是个严厉的总理。(在《马陵传》中,李玲是阎相国:李玲饰演阎相国。在句子中充当主语。)

(3)在庄子的秋水里,你一直在炫耀自己,因为河水泛滥。作为“施”的对象。)

(4)我不知道东方有多白。(在《赤壁赋》中,东方是白色的:东方是光明的。作为“知识”的对象。)

(5)广智将士缺水。当他们看到水的时候,士兵们喝得不够多,他们不能靠近水。(《李将军传:李广当兵时》。充当状语。)

(6)南吉云向贺兰求救,但他妒忌自己的巡逻、威望和功绩,拒绝外出营救。(《张仲承传》后,南吉云向贺兰求援:明朝南吉云来贺兰求援。在整个句子中充当状语。)

(7)这是我的老师。(我在《马陵传》中所做的:我学到的是“老师”的属性。)

3、动词

去,到,等等。例如:

驱与薛,使官民如民应得到补偿,以量养人。(薛在峰袁科孟长军:抵达薛迪)

军队不知道它在哪里,所以没有跟着它。(据《李将军传:去哪儿去哪儿)

与“山东省成人高考《教育理论》考什么 成人高考文言文常用的“以”和“之”有哪些用法”相关推荐
山东大学2022年成人高考教育招生简章 成人高考文言文常用的“以”和“之”有哪些用法
山东大学2022年成人高考教育招生简章 成人高考文言文常用的“以”和“之”有哪些用法

山东大学2022年成人高考教育招生简章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2017年入选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山东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为函授,办学层次为高中起点专科、专科起点本科,现有涵盖文史、经管、法、理工和医学等科类的18个本科专业和1个专科专业。

2023-04-14 05:41:46
成人高考文言文常用的“以”和“之”有哪些用法
成人高考文言文常用的“以”和“之”有哪些用法

成人高考文言文常用的“以”和“之”有哪些用法?“以”的用法一、介词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和变化。分别说明如下:二、表示凭借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用”、“拿”等。例如:(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2)世

2023-03-16 17:26:35
浅谈成人高考和网络教育的区别 成人高考文言文常用的“以”和“之”有哪些用法
浅谈成人高考和网络教育的区别 成人高考文言文常用的“以”和“之”有哪些用法

浅谈成人高考和网络教育的区别成教365是专业的成人考试信息网站,为用户提供成人高考、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考试的政策和信息,以及主考院校和专业信息。成人高考和网络教育有哪些区别?关于这个问题让小编来为您讲解下。成人高考和网络教育有哪些区别?1.考试时间成考每年一考,成考考试时间为每年10月的第四周的周六和周日;网教一年两考,分为春秋两季,一般每年3月份为春季入学,报名截止至2月底,10月为秋季

2023-04-20 09:01:57
山东省成人高考报名条件 成人高考文言文常用的“以”和“之”有哪些用法
山东省成人高考报名条件 成人高考文言文常用的“以”和“之”有哪些用法

山东省成人高考报名条件成人高考的报名时间是8月左右,考试在10月左右,随着成人高考的报名时间不断临近,许多关心学历提升的各位同学也都“蠢蠢欲动”,各种问题中大家最关注的还是山东省成人高考报名条件的相关问题:我能不能报名参加成人高考呢?报名成人高考需要准备什么材料?这些都是大家急于想要了解的问题。那么今天跟小编一起来看看成人高考的报名条件吧。   21年山东省成人

2023-04-15 23:10:49
成人高考文言文常用的“以”和“之”有哪些用法 请问继续教育和成人高考那个好一些
成人高考文言文常用的“以”和“之”有哪些用法 请问继续教育和成人高考那个好一些

成人高考文言文常用的“以”和“之”有哪些用法?“以”的用法一、介词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和变化。分别说明如下:二、表示凭借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用”、“拿”等。例如:(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2)世

2023-04-12 00:50:59
成人高考文言文常用的“以”和“之”有哪些用法 成人高考的学历有用吗
成人高考文言文常用的“以”和“之”有哪些用法 成人高考的学历有用吗

成人高考文言文常用的“以”和“之”有哪些用法?“以”的用法一、介词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和变化。分别说明如下:二、表示凭借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用”、“拿”等。例如:(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2)世

2023-04-05 02:58:26
山东省成人高考答题技巧(政治篇) 成人高考文言文常用的“以”和“之”有哪些用法
山东省成人高考答题技巧(政治篇) 成人高考文言文常用的“以”和“之”有哪些用法

2021年山东省成人高考答题技巧(政治篇)2021山东成人高考政治考试怎么答题?怎么凭借政治多拿分?成人高考政治科目答题技巧来了。一、选择题成人高考政治选择题:40题,每小题2分,合计80分。答题要求: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根据选择题答题要求可知这是落实考试大纲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客观题,内容涉及面广而且要求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对此题型,考试可采取排除法。正确的选

2023-04-04 12:24:33
成人高考文言文常用的“以”和“之”有哪些用法 成人高考没过怎么办
成人高考文言文常用的“以”和“之”有哪些用法 成人高考没过怎么办

成人高考文言文常用的“以”和“之”有哪些用法?“以”的用法一、介词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和变化。分别说明如下:二、表示凭借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用”、“拿”等。例如:(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2)世

2023-04-14 20:3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