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2 07:32:15 | 向学教育网
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文明,其文字也是非常独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中,只有中国由于其民族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与同化性而始终没有间断过的文化传承,这使汉字成为世界上较少的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约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出现的甲骨文被广泛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一直发展到今日,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各种字体纷纷诞生,这是中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商代之前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贾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号称贾湖刻符。有的学者认为只是刻符,有的认为是文字。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曾对贾湖契刻进行了深入探讨考证,提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键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北京大学历史系古文字学家葛英会也认为“这些符号应该是一种文字”。
自张居中和李学勤教授等合作撰写的《The earliest writing Sign use in the seventh millennium BC at Jiahu,Henan Province ,China 》一文在英国Antiquity杂志发表之后,引起国内外一些媒体的关注,国外感兴趣的学者在《科学》网站还进行了讨论。 蔡运章、张居中《中华文明的绚丽曙光——论舞阳贾湖发现的卦象文字》分析[1]:贾湖21个刻符里,已认识的11个字,分别属于反映易学里离、坤两卦之象的卦象汉字。
双墩刻符
七千多年前的蚌埠双墩遗址,发现630多刻划符号,丰富多样,就同期国内外文化遗存来说,都十分罕见,惊人。符号种类之多、内容之丰富是同时期其他遗址所无法比拟的。双墩刻符的功能可以分为表意、戳记、计数三大类。 2009年10月24日至25日,30多位来自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聚集蚌埠,就“蚌埠双墩遗址刻划符号暨早期文明起源”展开研讨。众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双墩刻符反映了早期双墩先民的生活形态,已经具备了原始文字的性质,是汉字源头之一[3]。
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的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即半坡陶符,于省吾认为“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其中一些是数字。
青墩刻符
属于长江下游区域良渚文化的江苏省青墩遗址,距今5000年前,有数字刻符。
庄桥坟刻符
属于长江下游区域良渚文化的浙江省庄桥坟遗址刻符,距今5000年前,有的连字成句了。
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称“骨刻文”,并认定刻画工具为玛瑙等锐角宝石,形成约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开始,著名学者、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研究员将骨刻文成功系统破译,从文字的起源和构造等方面较全面的论述了与甲骨文及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
陶寺朱文
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其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1900年。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遗址中发现一片扁壶残片,残片断茬周围涂有红色,残片上朱书两个文字,其中的一个字为“文”,另外一个字专家们有“尧”“易”“命”等多种解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诚表示,朱书文字比甲骨文还早了1500年[4]。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这样评价:“陶寺文化不仅达到了比红山文化后期社会更高一阶段的‘方国’时代,而且确立了在当时诸方国中的中心地位,它相当于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奠定了华夏的根基。”襄汾县所靠近的东南方翼城县就是传说的陶唐氏唐尧的后代的封国唐。
夏代水书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个水书文字[5]。
一种比较折衷的意见认为中国文字“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当然,这不是公认看法,因为夏代出土的文字还少。
殷商时期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国现代人能读懂一些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些龟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来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其产生的裂缝,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种。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
西周时期
因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至今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文。因为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也不尽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统中国。才把文字统一起来。
秦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其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汉朝时期
隶书十分盛行,“”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雁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称之为——“汉隶”。
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
唐朝时期
“楷书”尤为盛行,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学习作为范例。
“草书”的起源,亦如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于何时。《史记》说:“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 [1] 于。”据此故有草书缘起于草稿之话,可见战国时即已有草书的形成。因为起于草稿的字体,为了发挥速写功能,较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写成,顾名思义而为草书。但此种草书,仅能说是古篆(当时使用的字体)的草稿,真正草书的开始发现,则始自汉初,其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了。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为了抒发自己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也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
宋朝时期
中华四大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被毕升改进为活字印刷术,“宋体字”也应此产生。最早产生于北宋,是由楷书变化而来。有肥体和瘦体之分,可无论肥瘦,都是横细竖粗,方方正正。显得古朴端庄。
“仿宋体”也是模仿“宋体”而产生一种字体,这种字体的出现至今也不过七、八十年,但是发展十分迅速。是人们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规范字体,在印刷品还有各种不同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黑体”也诞生了,这种字体醒目大方,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构醒目严密,笔划粗壮有力,撇捺等笔画不尖,使人易于阅读。由于其醒目的特点,常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等。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
新中国时期
出现了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先民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汉字谐音
编辑
汉字除字形之外,还有一个字音问题。在某些时候,字音成为表示字义的唯一的手段,此外,汉语中同音词较多,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汉语的谐音正是巧妙地应用了这些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的汉字,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意思。
过去,老百姓被压迫、被欺凌,有痛苦和对抗的情绪,却不敢直接说出来,就常常用汉字的谐音,写出许多与时政有关的歌谣。如宋代流行的歌谣:
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
杀了穜,割了菜,吃了羔儿荷叶在。
歌谣中运用了谐音手法,大骂当时的奸臣贼党童贯、蔡京、高俅、何执中等人。“筒”与“童”音谐,“菜”与“蔡”音谐,“羔”与“高”音谐,“荷”与“何”音谐,分别用打、泼、杀、吃等表达和他们不共戴天的情感。
这种汉字的谐音经过反复使用之后,形成一种修辞方法为谐音体。从子夜歌起便不断被使用。比如:“始欲识郎心,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首歌描写爱情的波折,开始相恋时,希望两颗心能合而为一,专心相爱,可是情况后来发生了变化,就像理好的丝进入了破织机一样,既不成帛,也不成匹。它的“丝”与“思”音谐,以“丝”与“思”,“匹”与匹配的“匹”谐,指不能成双。在情歌中常见的还有以“芙蓉”为“夫容”,“莲”为“怜”或“连”,以“藕”为“偶”,以“丝”为“思”,以“梨”为“离”,以“晴”为“情”等。
谐音不仅在民间歌谣中体现,而且广泛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生活中。
比如,在民间,由于以福为吉,将福作为家庭或个人追求的目标,所以,每逢过年,一定会在大门上贴“福”字。有时故意将“福”字倒过来贴,取“福到了”的口彩。这里的“到”与“倒”谐音。再如,民间年画中鱼是最流行的题材,一般是光身的小胖娃娃,双手抱着一条大鱼,而且有莲池、莲花等。以“鱼”谐“余”(表示富余),以“莲”谐“连”,这幅画的主题是“连年有余”,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希望每年的日子都能过得很富余、富足。
汉字的发展
编辑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刘又辛教授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字发展史纲要",其最终成果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汉字发展史纲要》,这项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的观点。
1、关于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商代以前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从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2、关于汉字的优缺点
汉字的优点。汉字的最大优点,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国是地域广阔、方言复杂的国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语言规范化,就是现在推广普通话,也还不能在短期内完成。但是汉字却是全国通行的书面语言交际工具。语言不同,以笔代口写出字来,却完全一样。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会出现广东文、闽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碍人们思想交流。汉字的另一优点,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种符号体系,它可分为有理性文字和无理性文字两大类。所谓无理性,是指纯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等,这种文字纯系一种符号,与要表达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所谓有理性文字如汉字,它除了表示词的读音,还是代表事物形类的标志。如"水"字,是从象形文字水的形状演变而来的。它有表形和表音两个作用。再如"汪"、"洋"两字,用"水"表示类属,用"王"、"羊"表示读音,叫做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这种形声兼顾的特点,便于识别和记忆。
汉字在表音方面的缺点。汉字表形字中,有一小部分长期被当作假借字使用,这是汉字中的表音字。由于它的数目不大,且多为常用字,可以不谈。在这里,只讲形声字的表音功能。形声字的声符大都是可以单独使用的表形字,用以当作表音的声符,不如字母表音准确。汉字在表音功能方面有不少缺点,而主要是以下三点:a,形声字的声符不能区分声调的差异,同一个声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调.如"胡"字是阳平字,但"糊涂"的"糊"读阳平,"糊弄"的"糊"读去声。b,形声字的声符,往往因语言的变易,而丧失或减弱了表音功能。如"尚"读"shang"的第四声,但以"尚"为声符的"倘"、"躺"读"tang"的第三声,"党"读"dang"的第三声,"徜"、"常"读"chang"的第二声,"敞"读"chang"的第三声。c,汉字的一字多读的重音现象。如"参"字,在"参加"、"参观"等词中读"can"的第一声,在"人参"一词中读"shen"的第一声,在"参差不齐"一词中读"cen"的第一声,共有三个重音。
3、关于汉字的简化问题
汉字是从图画文字演变发展而来的,若画成其物,笔画就多。从汉字发展史来看,简省笔画一直是汉字演变的明显倾向。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又扩大了简化字的范围和字数,这是两千多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汉字改革。经过四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在普及教育和书写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从另一方面看,简化字也并非全无可议之处。如"邓"、"欢"、"难"、"树"、"戏"、"对"等字,其部件"又",代替了"登"等声韵不同的声符,有些草书楷化的写法同楷书的结构不同,有些同音代替字也有可斟酌之处。但文字的规范一经确定,就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各行其是,放任自流。汉字是中国优秀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待汉字也要像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一是要继承传统而不能割断传统,二是要改革,按照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使之成为更好的交际工具。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使得学习汉语汉字的人越来越多。在各国教汉语的教师中,有的来自台湾,有的来自大陆,在教汉字时自然就会出现繁简两套教法。对这两套教法是否统一,或如何统一,有待海峡两岸及海外有关人士和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同讨论解决。
4、关于汉字不能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1958年国家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它的作用是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以及给汉字注音。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还有扩大的可能。如小学生在写作文时,遇到不会写的汉字,可以用拼音写这个字,书刊中的难字僻字可以加上拼音,在引用外国的人名、地名时,有人主张用拼音方案拼译等。可以预测,这套方案将会同汉字一样长期生存下去。但曾有人认为,人类语言的书面符号都应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文字一概视为落后文字。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偏见。
5、关于汉字的教学问题
按照汉字的教学方法教学汉字,这个原则是对的。但是,陈腐的"六书"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必须改革。这项成果根据比较文字学的研究,并在唐兰先生"三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表形、借音、形声这个"新三书"说。它包括了"六书"中的合理部分,淘汰了"转注"。表形字包括"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这三书;借音字就是假借。改称借音字或表音字,是因为有些人认为假借中还有一种借形字,无中生有,徒乱人意。在唐兰先生的"三书"中,把假借字排除在外,把用表形法造的字勉强分为象形和象意两类,都不妥当。"新三书"中,既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纠正了前辈的不足之处。掌握"新三书"的划分标准,对于汉字教学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贾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号称贾湖刻符。贾湖21个刻符里,已认识的11个字,分别属于反映易学里离、坤两卦之象的卦象汉字。
双墩刻符
七千多年前的蚌埠双墩遗址,发现630多刻划符号。双墩刻符的功能可以分为表意、戳记、计数三大类。 双墩刻符反映了早期双墩先民的生活形态,已经具备了原始文字的性质,是汉字源头之一。
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的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即半坡陶符,于省吾认为“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其中一些是数字。
青墩刻符
属于长江下游区域良渚文化的江苏省青墩遗址,距今5000年前,有数字刻符。
庄桥坟刻符
属于长江下游区域良渚文化的浙江省庄桥坟遗址刻符,距今5000年前,有的连字成句了。
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称“骨刻文”,形成约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开始,著名学者、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研究员将骨刻文成功系统破译,从文字的起源和构造等方面较全面的论述了与甲骨文及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
陶寺朱文
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其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1900年。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遗址中发现一片扁壶残片,残片断茬周围涂有红色,残片上朱书两个文字,其中的一个字为“文”,另外一个字专家们有“尧”“易”“命”等多种解释。 朱书文字比甲骨文还早了1500年。
夏代水书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个水书文字。
一种比较折衷的意见认为中国文字“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当然,这不是公认看法,因为夏代出土的文字还少。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大篆
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针对不同的书写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之别。
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草书
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楷书
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
行书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宋体
宋体,是在中国宋朝发明的一种汉字印刷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白体,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因从明朝传入日本,而又称为明体、明朝体。
仿宋
印刷字体的一种,仿照宋版书上所刻的字体,笔画粗细均匀,有长、方、扁三体。也叫仿宋体,仿宋字。 这要牵涉到另一个字体——宋体。宋体的特点是什么?横平而竖直,横笔细而竖笔很粗,还有每一笔的端点也较粗,这些不是用毛笔的手写体的特点。
宋体为什么有这些特点?当然是因为印刷的需要了。在雕版印刷繁荣的宋代,雕刻制版大多用木版,也就是说用长方形的木板雕刻制版。木板上都有纹路,制版一般都是横向,这样刻制字的横向线条和木纹一致,比较结实;而刻制字的竖向线条时和木纹交叉,容易断裂。因此字体的竖向线条较粗,横向较细。横向线条即使比较结实,在端点也容易磨损,因此端点也较粗。横平竖直,当然为为了雕刻制版的刀工方便刻制了。雕刻制版是一个非常费事的工作,如果要表现手写体的那些特点,则刻字必然比横平竖直要大得多,这点大家做个简单的实验就知道,windows的记事本中输入或粘贴一段汉字,分别把字体设置为宋体9号和楷体9号,看看哪个更容易看就知道了。由于木板的纹路,要雕刻变化多端的曲线难度也会更大。而且每张木板只能印刷两页,一本书就要雕刻很多木板。如果字刻得太大,不但雕工费事费力,木板也会用得更多,所以在木板上雕刻的字不会太大。而要在这么小的反刻字上表现出手写体那些变化多端,圆润细腻的特点难度大家可想而知,横平竖直当然是最好的选择。由上可以看出,宋体的这些特点无一不是因印刷而产生,适应了印刷的需要,跟毛笔的手写体是大不相同。 后来人们又模仿宋体字的结构、笔意,改成笔画粗细一致、秀丽狭长的印刷字体,这就是仿宋体。
黑体
黑体字又称方体或等线体,没有衬线装饰,字形端庄,笔画横平竖直,笔迹全部一样粗细。汉字的黑体是在现代印刷术传入东方后依据西文无衬线体中的黑体所创造的。由于汉字笔划多,小字黑体清晰度较差,所以一开始主要用于文章标题。但随著制字技术的精进,已有许多适用于正文的黑体字型。在中文中,没有衬线的字体通常称为黑体,这时这个词的范畴和无衬线字体(Sans-serif)是类似的。所以在中文字体中常用“黑体”,在西文中常用“无衬线体”的称呼。而宋体就可以被称作衬线字体。 “黑体”在日文中被称为Goshikku-tai(直译即“哥特体”)。
综艺体
综艺体,是黑体的一种变体,也是艺术字的一种。特点是笔划更粗,尽量将空间充满。同时为了美观,对拐弯处的处理较为圆润。方正、微软等各大字库都有开发,常被用于广告、报刊等的标题。 综艺体是一种常用的美术字体,(黑体,宋体,综艺,楷体等等)。
彩云体
彩云体,是一种艺术字体。特点是由柔滑的曲线围成,笔划空心,状似云朵。最初由中国常州华文印刷新技术有限公司(SinoType)开发,并以“华文彩云”的名称随简体中文版Microsoft Office一起分发。而后其他字库也有开发,现常被用于醒目的标题。
华文新魏
华文新魏体威严大方,庄重美丽,气势澎湃,同时又充满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华文新魏体被许多媒体和机构和网站应用为商标或logo或图片中的注明。华文新魏体将字体和美丽融为一体,展现了艺术与文化的高度统一。
琥珀体
字型圆润饱满,新颖活泼,结构错落有序,粗而不重,胖而不臃,适用于书、报、杂志和各种印刷品的标题及广告装饰用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陈庆之(公元484——539年),南朝梁人,“本非将种,又非豪家”(梁武帝萧衍在褒奖陈庆之时,给他的评价)的他前半生默默无闻,是宫中的一名侍从。当时梁朝政府的最高领导人是梁武帝萧衍,萧衍这个人有点意思,前半子活得还算明白,可临老了却犯起了糊涂。他犯的第一件糊涂事是对佛教痴迷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而且是个言行一致,说干就干的人,为了筹资修造寺庙,竟然跑到寺院出家,让大臣们凑钱把他从佛家的世界里赎出来。第二件是浮山筑堰,准备水淹寿阳城,结果三筑三败,纯粹是倔强小孩玩的游戏。第三件是听信谗言,杷太子萧统给活活气死。
陈庆之就是跟在这样一位领导身边,陪领导下了几十年的棋,“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因此他的履历非常简单,简单到一目了然。
在领导身边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定哪天领导一高兴,会给你个意想不到的惊喜或者给个机会让你展示一下。现在陈庆之就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时间是公元525年(南朝梁普通六年、北魏正光六年),这年他已经42岁。机会是晚了点,可有机会总比没机会强。他这次领到的任务是和其他将领一起去迎接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弃暗投明,投诚到梁朝政府这边来,为了提高规格,凡是前去迎接的人员都封了一个头衔,陈庆之的头衔是武威将军,这是他向军界迈出的第一步。
随后,萧衍又任命陈庆之为宣猛将、文德主率领二千兵马护送豫章王萧宗去接管徐州。北魏方面当然不肯就此拱手让出徐州这块战略要地,就派出两位宗亲元延明和元彧率两万部队在陟口扎下营寨准备进击。听到报告的陈庆之二话不说,带队逼近敌人就挥师猛击。兵力对比:一比十,这是陈庆之平生第一次领兵打仗,也是他整个军事生涯中兵力对比与敌人最接近的一次。战斗结果,陈庆之一轮冲锋就把北魏两万人马打得溃不成军,狼狈逃窜。
本来战斗的胜负已定,没想到突生变故,陈庆之的顶头上司、这次护送的对象萧宗出了毛病。原因是萧宗他妈吴淑妃原本是齐末代皇帝萧宝卷众多嫔妃中的一个,被萧衍收编之后七个月就生下了萧宗。“宫中多疑之者”,吴淑妃自己也闹不清楚,只是含糊其词告诉萧宗,他是个早产儿。
萧宗从此有了一个心结,为了弄清楚自己的身世,他就按照当时的民俗,偷偷挖开萧宝卷的坟墓,用自己的血滴在萧宝卷的骨头上,“以生者血沥死者骨,渗,即为父子”,结果,血的确渗进了骨头里。萧宗还是心有不甘,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不惜牺牲一个儿子,“取其骨试之”,结果又渗进去了。在“事实”面前他得出结论:萧宝卷是自己的亲爹!当年萧衍的哥哥全家被萧宝卷所杀,萧宝卷全家又被萧衍所杀,那萧衍就是他萧宗不共戴天的杀父仇人!
萧宝卷的弟弟萧宝寅此时正在北魏政府做镇东将军、雍州刺史和开国公。萧宗既已认定萧宝卷是的爹,那萧宝寅就是自己亲叔叔,逮着机会连夜就投奔元延明的大帐而去。主帅临阵倒戈,陈庆之无可奈何之下,只好边打边撤。虽然打了败仗,可陈庆之的大名却让双方牢牢印在了脑海里。
公元527年(南朝梁普通八年),陈庆之作为监军随曹仲宗攻打涡阳(今安徽蒙城),北魏方面派元昭率十五万大军救援,前锋部队抵达驼涧,大战一触即发,当时陈庆之手上只有两百亲兵,他准备在夜里去袭击敌人,另一将领韦放认为敌人的前锋部队都是精锐,此举太过于冒险。陈庆之发了点政治脾气,说你们要是怕死不去,那我就带着我手上两百人自己去。
随后,陈庆之果真带领两百人长途奔袭四十里,在一夜之间灭了北魏的先头部队。这种“百翎贯寨”的事情甘宁也做过,可那是搔扰,陈庆之则纯粹是以闪电战的方式打了一场歼灭战。北魏的大部队听说先头部队立足未稳就被人家给灭了,军心大震,士气顿锉。
虽然陈庆之取得全歼敌先头部队的胜利,可由于实力太过悬殊,而梁军主帅又不是陈庆之本人,双方在涡阳打成了持家战,拖了一年。随着战争的推移,人多势众的北魏已经绕到梁军后方,并在那里筑起了营垒,形成前后夹击的态势。曹仲宗见形势不妙,就打算撤退,陈庆之手持节仗站在大营门口堵住去路,大声说道:“我们来这打了一年,耗费国家那么多钱粮,各位不思进取,反而打退堂鼓,我这里可是带着皇上的密诏的,谁要敢违反,我可就要按密诏惩治了!”
陈庆之心里清楚,自己手上根本没有什么密诏,可他玩的这手确实把曹仲宗他们唬住了,干脆把指挥权交给他,你牛,你来呀!陈庆之也不客气,即刻率领精锐利用夜色掩护,对北魏军自认为坚不可摧的十三座营垒发起袭击,打了敌人一个瘁不及防,一夜就拨掉四座营垒,涡阳守将王纬绝望之余只好缴械投降。韦放释放了30名魏军战俘,让他们分别回到魏军各营垒报告涡阳陷落的消息。
陈庆之则率军跟随在释放的魏军士兵的屁股后面,擂鼓呐喊攻击。在梁军的凌厉攻势下,魏军剩下的9座城堡也先后溃败。梁军乘势追击,打得魏军满地乱窜,尸首把淮水的支流都给淤塞了。
公元529年(南朝梁大通三年),北魏发生内讧,有实力的诸如萧宝寅、葛荣、尔朱荣等纷纷另起炉灶,搞起了武装割据,没有实力的像北海王元颢等,只能像春秋战国时那样自托他国,借助外国势力去争夺本国的皇位。元颢选择的是梁国,请梁朝出兵帮助他称帝。出于战略上的考虑,萧衍就派飚勇将军陈庆之率七千兵马护送元颢上洛阳称帝。
这简直是开国际玩笑,要是区区七千人能打下墙高城深,又有重兵把守的魏都洛阳,北魏早就被南梁灭了,还用得着他元颢来借兵?其实萧衍心里压根就不相信把元颢扶上北魏的皇座,自己能从中捞取多少好处,这世道翻脸比翻书还快,萧宝寅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北魏对他可谓仁至义尽,可他说反就反了,把侄子萧宗的一条小命搭上也在所不惜。所以萧衍暗中交代陈庆之:比划两下就得了,千万别当真,差不多就往回撤。
元颢也没指望梁军真的能打下洛阳,他在行军途中,走到半道就在睢阳称帝了。给陈庆之封了使持节、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等等一堆的官职,同时给了陈庆之很大的自主权:自行决断进退。至此,被冲昏了头的陈庆之竟把萧衍的交代忘了个一干二净,开始了以区区七千人马,征伐北魏百万大军的神奇之旅。
陈庆之首先拿下蒙城,再进军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守将叫丘大千,就是陈庆之第一次打仗时,被打得屁滚尿流的那个先锋官。现在当年的一幕又再重演,七千对七万,又是一比十,又是兵力少的进攻,兵力多的防守。丘大千是个吃一堑长一智的人,有了上次的教训,他连筑了九座营垒进行防守,结果陈庆之只化费了半个工作日的功夫就破了三座,令丘大千斗志全失,干脆认输投降。
接下来倒霉的人叫元晖业,他率领两万御林军据守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考城的地势非常特殊,环城四面被水包围。元晖业自恃天险,看你陈庆之区区七千人如何攻打考城。没想到陈庆之在水上筑起浮垒,没费多大力气就拿下考城,活捉元晖业,缴获大量辎重,光战车就有七千八百辆。
攻克考城之后,陈庆之继续挥师向西进发,魏军暂时没人敢阻挡这位牛人将军和他的七千神兵,而且他所过之处,不少地方望风归降。稍稍稳定下来的北魏才开始重新正视起这支执著得近乎疯狂的部队来。曾经同样以七千精骑兵在邺城剿灭了葛荣几十万起义军,又打败了辖据长安的萧宝寅的平叛功臣尔朱荣,本身也是一员猛将,论骑兵战术从没让过人,他怎么能容忍这支小部队在自己的地盘撒野?
历来北人骑马,南人剩船,你陈庆之一个南方人居然领着区区七千人杀进北魏的腹地,这在尔朱荣看来简直是奇耻大辱!尔朱荣调集二十万大军,分别由骁将元天穆、尔朱吐没儿、鲁安等人率领,分前后左右,从四面包围了正在全力攻打荥阳的陈庆之。荥阳城内有守军七万,守军将领是北魏左仆射杨昱,二十七万对七千,尔朱荣心想你陈庆之就是插翅也难飞了。
可没料想,魏军援兵那边刚刚形成包围圈,还没有来得及发起进攻,陈庆之这边已经打下了七万守军的荥阳城。原来在北魏援军还没抵达之前,陈庆之的荥阳战役进展并不顺利,没能像以前那样一鼓作气摧毁敌方的防御。
当最先赶到的元天穆援军出在梁军背后时,梁军看到腹背受敌,大家都有点慌乱,陈庆之趁机作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战前动员:“我们一路打过来,杀死人家的父子兄弟,抢掠了人家的妻子女儿,元天穆手下的人马与我们不共戴天。现在我们的人马只有七千,而敌人接近三十万,我们只有抱定决一死战的决心了。北魏来的都是骑兵,如果在平原交战,我们必死无疑,现在唯一的生机就是趁援军没有发起进攻之前拿下荥阳,否则我们只有等人宰割的份了。”
将士情绪激昂,陈庆之亲自擂鼓,一通鼓才擂完,先头部队已经登上了城头。占据了荥阳城的陈庆之根本就没打算守城,他挑选三千精骑,趁元天穆立脚未稳马上反扑过去。魏军做梦也没料到刚刚浴血奋战、疲惫不堪的梁军居然敢放弃固守荥阳的有利条件,主动向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发起进攻。也许是陈庆之的做法太出人意料,总之是打得魏军措手不及,元天穆几万人马一下被打散架了,元天穆带着十几个人夺路狂奔,接着是整个魏军全面溃退。
这一仗下来,人们脑中的“北人骑马,南人坐船”的观念被陈庆之彻底打破,他以七千人打退了北魏的二十万大军,史载“鲁安于阵乞降、元天穆、尔朱吐没儿单骑获免”。
陈庆之乘胜奔驰虎牢关,手握一万精兵,据险而守的尔朱世隆听说陈庆之挟击败近三十万大军之威,奔自己而来,吓尿了一裤子的他毫不犹豫地弃关而逃。此时,陈庆之离洛阳仅一步之遥了,可是他却没有机会攻打洛阳城了。
因为在北魏人的心中,陈庆之已经成了不可战胜的天神。北魏孝庄帝仓皇逃往河内(今河南沁阳),留守洛阳的守将元彧、元延明及一班众臣很识相地迎接元颢进入洛阳。于是元景大模大样地坐在龙椅上,又给了陈庆之一大堆官衔。然后就像其他国君一样,屁事不管,沉湎在花天酒地中去了。
那个被陈庆之打得一败涂地的元天穆倒还有点血性,他重整旗鼓,又组织起一支四万人的部队,在洛阳附近不停地搔扰,陈庆之出兵进剿,没打两下,元天穆的手下基本上变成了陈庆之的士兵。元天穆只好再次带着十几随从北渡黄河,逃窜而去了。
从陈庆之出发算起,到他进入洛阳城,经历了大约一百四十天的长途奔袭,一路披荆斩棘,攻城拨寨,以不败的战绩,拿下了三十二座城池,大小四十七仗。而他那七千人的部队几乎没受什么损失,由于这支能打仗、打胜仗的铁军身披白色战袍,当时的洛阳流行了一句童谣:“大将名师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告诉人们,不管你有多牛,有多少人马,见到这支队伍最好绕着点。
接到前方一连串战败消息的尔朱荣终于坐不住了,决定亲自出马,这次他集结起当时北魏能控制的所有部队,号称百万,杀奔洛阳而来。洛阳周边的的小城看见尔朱荣人多势众,又再次倒戈,回到北魏的怀抱。在元颢的心里,虽然陈庆之功高盖世,但他并不打算兑现当初答应南梁的条件,因此,他只是把陈庆之当枪使,并没有真正拿他当自己人。陈庆之也很清楚,所以就主动提出到黄河以北的门户中郎城去拒敌。 向学教育网
陈庆之带领自己的七千子弟兵渡过黄河,驻守中郎城,尔朱荣是个意气用事的人,他决心要与陈庆之这个后起之秀一决高下,就一股脑地攻打陈庆之。陈庆之的部队在中郎城下三天打了十一仗,七千人的部队打得号称百万的魏军死伤惨重,尔朱荣都快要崩溃了,只好下令退兵。
尔朱荣有个随军的星相学家刘助,他劝尔朱荣不要退兵,说咱拿陈庆之没办法,可抄元颢的老窝还是有把握的。果然,尔朱荣虽然打不过陈庆之,可打元颢却绰绰有余,洛阳城破,元景被杀。
失去后勤保障的陈庆之只好撤退,尔朱荣见有便宜可捡,就亲自带队追击,可魏军实在是被打怕了,愣是不敢冲上去接战。这场追击战与其说是追击,倒不如说是送别,追近了怕挨揍,追远了等于没追。简直是“千里相送”!一直送到黄河边上,陈庆之有条不紊地指挥部队渡河,可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无情地卷走了他那百战百胜的部队。
这可能是陈庆之战死沙场的唯一机会了,可惜得很,魏军当中没人能抓住这个天赐良机,竟然让他跑了。不知道追到黄河边的尔朱荣面对滔滔的山洪,心里作何感想,这种“胜利”对他又有什么意义。
吃年糕的来历:
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苏州是吴国的国都。那时诸侯称霸,战火连年。楚国大夫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吴国,意欲借兵伐楚。吴王不同意,伍子胥便杀了吴王,率兵攻破了楚国京城郢都,另立新吴王即位,伍子胥也受封申地。为了防止侵略,伍子胥带人修起了著名的阖闾城。
城修好后,他对心腹说:“我死后,如果国家遭难,人民受饥,可在城门下掘土数尺,自可找到食物。”不久,伍子胥遭陷自杀身亡。越国乘机伐吴,战事连绵,申地饿殍遍野。危难时,有人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于是暗中拆城墙挖地。
原来城基是用糯米制成的砖石、人们用它制成一种食物,度过了难关。这种食物就是后来所说的年糕。以后,人们在腊月里,用糯米制成年糕,来祭祀伍子胥,同时也取“年年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扩展资料:
年糕的寓意:
年糕代表的寓意是年年高,因为年糕谐音“年高”,表达了在新春之际大家对于新一年的期待以及一份美好的祝愿,年糕是过年必不可少的贺年糕点,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它饱含吉祥之意。“年”与“粘”同音,因此可以将粘字理解为新年或团圆凝聚之意。
而“糕”谐音“高”,寓意步步高升,再加上年糕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以上就是向学教育网为大家带来的汉字的起源是什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字演变过程是什么?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汉字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称为古文字;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称为今文字。汉字的字体演变有三次大的变革:商代甲骨文----秦代小篆;秦代小篆---汉代隶书;汉代隶书---魏晋以后的草书,楷书,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
钢笔刻字比较有内涵的8个字是什么1、用美丽的笔书写你魅力的人生。2、笔下的点点滴滴是情谊的流露。3、愿你在知识的殿堂吞云吐雾。4、布衣之交,赤心相待。5、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6、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是当以同怀视之。7、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刻字笔顺刻字的笔画顺序:点,横,撇折,撇,撇,点,竖,竖钩。刻的意思:1、雕,用刀子挖
什么字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
2017年高考注意事项(六大要点)考前三天,心态平稳最关键到了现在,对知识的掌握都已成定局,此时,倒是平稳心态,让自己在高考中发挥出最高的水平才是关键。1、考前3天,适当“热身”在考前3天,很多考生认为万事大吉,完全不沾书本,这是十分错误的。此时,重要内容虽然已经掌握,但还是要适当浏览一下,如历史、地理、政治的基本知识,语文的文学常识,英语的单词,数学的公式等。已经考
能源与动力关系是什么互相作用关系。动力需要能源作为其来源,能源可以转化为动力。同时,动力的使用也会影响能源的消耗,因此,合理利用能源,提高动力效率也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能源是指各种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力、风力、太阳能等,可以转变为各种形式的能量供给社会各个方面使用。而动力在物理学中是指物体产生位移或速度的能力。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
岳云鹏高考祝福翻车,两次弄错成绩,是不是暴露了他的真实学历?岳云鹏的文凭,一直都是网友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其实大家都知道,岳云鹏的学历不高,在很多作品里,小岳岳都提到过自己的文凭,称自己是庞各庄大学的!庞各庄,真的有这个地方,是北京大兴的一个镇,岳云鹏曾经在这里打拼过,为了增加自己作品的真实性,岳云鹏经常cue到这个地方,又是庞各庄一中,又是庞各庄大学的!岳云鹏高考祝福“翻车”
哪些大学有能源化学专业(2022全国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全国开设能源化学专业的大学有北京化工大学、复旦大学、温州大学、厦门大学,以下是具体大学名单一览表,排名不分先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变动,以学校最新公布的名单为准。序号学校名称专业名称(类)包含专业专业方向1北京化工大学工科试验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应用化学、化学、能源化......更多详细内容,欢迎关
2023能源经济专业学什么课程就业前景及方向能源经济专业基础课程:《能源金融》、《大宗商品和电子商务》、《低碳经济与新能源发展》、《国际政治经济与能源》、《计量经济学软件及应用》等等。能源经济专业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可以从事政策面研究的可能性较大,政府机关的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国家能源局等单位,大型国企也是就业方向之一。2023能源经济专业课程有哪些能源经济专业基础课程:《能源金融》、《大宗商品
2023-10-17 10:52:04
2023-10-18 19:30:31
2023-11-24 06:43:28
2023-11-10 00:22:49
2024-02-27 21:13:04
2023-12-25 02: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