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6 08:28:49 | 向学教育网
古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被录取后,对应身份是举人、贡士、进士。科举录取比例比现代高考低很多,而且不同朝代或同一朝代不同年份都不一样。唐代的录取比例相对偏低。据《通典·选举三》,唐代“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唐初大郡一般在3万户以上,以每户平均5口人来说,至少有15万人,换算下来,录取比例为总人口的1/50000。到唐高宗时,录取比例开始上升。特别是在武则天当政后,录取名额大幅增多,科举已成为读书人入仕的最主要路径。据《朝野佥载》:“乾封(唐高宗年号)以前选人,每年不越数千;垂拱(武则天年号)以后,每岁常至五万。”
曾任洋州刺史的唐代经学家赵匡在其《举选议》中称,尚书省考试录取,“大率二十人中方收一人”,录取率大概是5%。虽然此录取率比唐初增加许多,但因考生越来越多,录取率仍较低,所以出现了《通典·选举五》所说的情况:“故没齿而不登科者甚众。”唐朝科举各科的录取比例并不一样。据《文献通考·选举二》:“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即唐朝进士科的录取率在1%至2%左右;明经科录取率较高,比进士科多了10%。 向学教育网
进士科录取名额每次仅30人左右,故唐人李山甫诗中称:“麻衣尽举一双手,桂树只生三十枝。”唐代进士录取要求严苛,宁缺毋滥。据《新唐书·选举志上》,唐文宗李昂曾诏令礼部:“岁取登第者三十人,苟无其人,不必充其数。”可能正缘于不能“滥竽充数”,唐朝的录取率是科举时代中国各朝中最低的。据清徐松《登科记考》中的统计:终唐之世,贡举进士凡266次,及第进士为6642人,平均每次进士及第不到25人。
宋朝连考15次未中者可被照顾,破格录取
在科举考试设计上,宋朝更注重录取的公平性。据《文献通考·选举考三》记载,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赵恒曾就科举中的不公表态:“贡举谤议,前代不免。朕今召所谓势家子弟者,别坐就试。”宋代对“官二代”特有的“别试”,由此而来。在公平方面,宋朝的录取政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录取名额向平民、庶族倾斜——科举的平民化,让一般学子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二是扩招,增加录取名额。
其实,宋朝建国之初的录取率也不是很高,每年被录取的进士仅一二十人。赵光义(太宗)登上大位后,大幅增加录取名额。据《续资治通鉴·宋纪九》,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录取进士109人、诸科207人,加上特奏名和诸科赐同进士出身人数,共录500人,创了纪录。
在这次考试前,赵光义说了这样一番话:“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可见,朝廷选拔人才的心情很急迫。当年参加应试的多达5300余人,基本上按赵光义10%左右的录取比例要求来录取。这一录取比例在当时是相当高的,当时大臣薛居正上奏书称:“取人太多,用人太骤”。
事实证明,赵光义的扩招是有眼光的。在太平兴国二年录取的学子中,出了好多名人、重臣。如后位至宰相高位的政治家吕蒙正,在109人进士名单中是一甲第一名,即俗话说的状元。可以讲,没有朝廷向“寒人”倾斜的录取制度,吕蒙正想出人头地很难。
宋朝录取人数最多的一次是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据《宋史·选举志一》记载,这一年进士诸科录取了740多人,其中特奏名900余人;此外,还赐予河北进士诸科350余人,又从落榜生中补录500余人。“特奏名”是宋朝独特的录取政策,用来照顾录取老的考生。宋初赵匡胤规定:凡应试十五举以上未被录取的,可不再经过考试,特赐本科出身,这是少见的照顾性质的“破格录取”,名副其实的“恩科”。因为录取率高,宋朝大概是中国古代是最容易金榜题名的朝代。在利好 *** 下,宋朝考试人口剧增。据《中国教育制度通史》上的统计数字,仅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全国各地参加解试的考生就有10万之多。
向学教育网(https://www.380859.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古时候没有设立高考,官员的选拔是如何进行的呢?的相关内容。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关于考试的历史背景也有很多记载。有记载可知,在隋朝以前是没有高考的,我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也是以隋朝开始的。那么在这以前,官员的选拨是怎样进行的呢?一起去来看看吧。
从上古时期以致先秦时期,各个头领和官员们要以世袭制上位的。流传从商朝炎帝的儿子逐渐,中国进入世袭制。王位世袭制的主要特征,要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利分配机制。其类型可概括为父子相传,有时候兄终弟及。本质上世世代代能够始终禅位下来。分封制中的诸侯国们也都是承袭的,而地方官员里的门第制度,一定程度上都是大家族承袭的。
秦代逐渐取消了世袭制度。汉朝之后,任职官员逐渐推行察举制——荐举制。察举是三公九卿、地区刺史们依据调查结论,向中间强烈推荐精通儒家思想经卷的士大夫与有施政才能的“贤士人”。察举制始于汉高祖刘邦,到汉朝末期,伴随着政治腐败,察举制沦落豪族或官员2孔插座私人的专用工具,彻底失去网罗人才的功效。
曹操最初人生之途就是利用察举制开始的。他去找了大名鼎鼎桥玄和许劭,根据这两人的引荐慢慢有了点知名度。最后根据察举制当上了洛阳北边尉,开始啦它的军旅题材官员之路。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沿袭汉朝的察举制,为中国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汉朝察举制度的一种持续与发展,关键克服了选拨官员标准的难题——选拨标准是家境与品行才可以并举。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存有众多缺陷,实行时往往被扭曲,不益于公平合理地选拔人才。到隋朝,隋文帝开辟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例子。
公年605年,隋炀帝设定了进士科,科举制拉开序幕。那时候考的内容是有关国家现行政策的论文,称为试策。隋炀帝“改置明经,举人二科”,将之做为科举常科测试的最主要学科,将测试做为选官的根据。一开始,进士考试还没有造成固定管理制度,但是通过读书、测试、从而得到官职的根本构架早已创建。
唐朝的科举制增强了科举考试,其实就是皇上立即选拔人才,彰显了我国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到武则天时期,也是增强了武试,自此之后,文武双全优秀人才都有机会为国家负荷率了。
但是,唐朝的科举录用经营规模不大,因此要考中进士特别难——可以录取的人数仅有报考人数的5%上下。而且就算抽到了举人,也只不过是拥有当官的资格,能否坐在官老爷的位置还需要根据吏部尚书的选拨。
到宋代,更加重视考生的具体水平,也更加严格,但中举人以后的官衔也更高了。宋朝每三年举办一次考试,为了避免营私舞弊,这时候出现糊名和誉录制度。糊名就是拿小纸条将考生的名字祖籍等私人信息沾住开展信息保密,誉录乃是将考生的试卷抄录一遍,避免批卷的评委依据字迹来认出来学生。但宋朝的科举录取人数比较高,相对性唐代非常容易些。
大名鼎鼎苏轼,就是利用科举考试后,被欧阳修发掘出来的顶尖人才。他与爸爸及弟兄以才能惊艳了全部国都。
这时候要通过科举,会尝试,科举考试三级考试。科举在各省省会举办,录取的考生叫秀才,第一名字叫做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字“亚元”。会尝试由秀才参与,每三年在京城举办一次考试,皇上任职正、副总经理评委。各省市秀才均可应试,录用三百名,称之为贡士,第一名字叫做会元。
科举考试由贡士参与,是皇上主试的最高级的考试,取之后称为举人。科举考试分三甲被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用三名,第一名别名状元郎,第二名别名状元榜眼,第三名别名榜眼。
可是,明朝清代的考试以死板的八股文为主导。八股文具体内容以四书、五经中的文章为主线,规定用古代人的语气代圣人立言,文件格式要符合程序,篇幅有一定限定,语法务必层递。这类测试比较严重拘束大众的观念,也把科举制最后引到了绝境,造成清朝末期终止了科举考试。
总之,在中国流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主要是为了选拨官员进行的。并且,那时候由于科技比较落后,也没有文科、理科的区别,总之就是选拨官员或是后备官员的唯一途径。
以上就是从科举到高考从古至今人才是怎么选拔的全部内容,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关注向学教育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向学教育网:www.380859.com从资阳火车站到乐至县怎么坐车?下车后出站向前走,到第一个十字路口往左走。走到另一个十字路口就可以看到城北汽车站了,大概步行10分钟。坐车到总站大概要20多分钟,而且总站没有到乐至的车,不要去,那样你会绕很远,一个在老城(城北汽车站)最北边,一个在新城最西南(汽车总站)。城北汽车站的车每半小时有一趟,非常方便,只需1小时就可以到了,行程只有55公里,到乐至六十队车站!资阳市乐至县
同一志愿专业填报时应该把最稳妥的专业放在第一个还是放在最后一个?感谢同一志愿专业填报时,应该把最稳妥的专业放在第一个,但是前提是要喜欢这一个专业。如果不喜欢这个专业的话,那么建议把这个专业放在中间或者是最后。各高校在专业录取时,有不同的专业录取原则,按考生专业志愿顺序,也就是专业优先原则进行录取。按考生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原则录取。按分数段从高到低录取,同一分数段按考生志愿录取。第
武汉市硚口体育广场到黄陂区巨龙大道叶店站公交线路:604路→轨道交通2号线→286路,全程约21.1公里1、从硚口体育广场步行约190米,到达硚口路体育广场站2、乘坐604路,经过2站,到达青年路地铁青年路站3、步行约210米,到达青年路站4、乘坐轨道交通2号线,经过6站,到达金银潭站5、步行约70米,到达金银潭大道地铁金银潭站6、乘坐286路,经过14
2021高考查分是从几点到几点高考结束之后,一般过两三周就可以查询高考分数,由于每个地区时间安排不一样,高考查分的具体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有些地方会从凌晨开始,而有些地方会从中午12点开始,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时间点。一、高考查分是从几点到几点一般是会持续一段时间的,有可能是一星期,也可能会更长时间,具体几点要看各个地区的查分系统的时间,有可能是早上6点到晚上12点,也有可能是一整天都能
古代科举制与高考的异同相同点:其一,都是人才选拔制度。两种制度都是我国不同时期最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其二,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在传统中国社会里,由于官僚的身份不是世袭的,而一个官僚在退出仕途之后,在传统中国约定俗成的财产继承方式的制约下,他的田产又在数个儿子中均分,这样,其后人则很容易在二三代以后又下降为平民。而平民又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而取得功名,从而再次进入上述地主、士绅
从今天到2024高考还有多少天?今天(2023年7月7日)到2024年高考还有336天,简单但费脑的方法:366(2024年天数)-30+(7-7)=336天。2023年7月7日至2023年12月1日,共(31-7)+31+30+31+30+31=177天,2024年1月1日到高考,31+29+31+30+31+7=159,合计177+159=336天2024年高考倒计时计时器20
从今天到2024年高考还有多少天从今天到2024年高考还有多少天如下:今天是2023年10月11日。离2024年高考还有239天时间。高考是指中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它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高考的几个主要意义:1.公平选拔与机会均等:高考是基于考试成绩来选拔考生的方式,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都面临同样的评价标准和机会。通过高考,每个学生都有机会
从杭州万塘路古荡湾新村到萧山四职怎么走公交线路:156路→317路,全程约31.0公里1、从古荡湾新村乘坐156路,经过23站,到达江锦路民心路口站2、步行约380米,到达钱江路江锦路口站3、乘坐317路,经过16站,到达府前桥站4、步行约950米,到达杭州市萧山区第四中等职业学校驾车路线:全程约32.1公里起点:古荡湾新村1.从起点向正北方向出发
2024-01-15 16:19:42
2024-03-03 01:32:11
2023-11-07 10:05:07
2024-01-19 21:24:45
2023-10-17 10:52:04
2023-12-02 23: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