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资讯 > 正文

历史强基计划怎么准备

2024-10-21 09:05:56 | 向学教育网

今天向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历史强基计划怎么准备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帮助到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历史强基计划怎么准备

历史强基计划怎么准备

历史 强基计划 怎么准备:

1、梳理一下自己掌握的知识,比如 儒家思想 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状况等,保证在面试的时候可以比较流畅地说出来,能够灵活运用;

2、阅读几本通史类和断代史的专业书籍,丰富史学素养。可以以中国史为主,因为强基计划历史学的主要面向就是中国史,比如 《中国史纲要》 (翦伯赞)、 《清流文化与唐帝国》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等;

其中《中国史纲要》特别适合积累相关的史实;

大致整理每个时代的主要脉络,比如唐代的藩镇割据、清代的民族政策等。

历史强基计划怎么准备

复旦大学强基计划考试内容

复旦大学强基计划招生考试包括笔试、面试和体质测试,具体内容如下:
1. 招生对象及报名条件:
- A类:适用于综合素质优秀、成绩优异的考生。
- B类:适用于在高中阶段获得数学、物理或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一等奖(金牌)、二等奖(银牌)的基础学科拔尖考生。
2. 报名时间:
- A类考生可于4月30日前登录复旦大学强基计划报名平台( )进行网上报名。
- B类考生可于4月26日前完成同样的网上报名流程。
- 复旦大学将对B类考生的学科特长及综合素质进行审核,并于4月28日公布破格资格审核结果。通过审核者将获得破格入围资格;未通过者将转为A类考生参与校测考核,或可取消在复旦大学强基计划中的报名。
3. 录取办法:
- 综合成绩由高考成绩(占85%)和校测成绩(占15%)构成,计算公式为:综合成绩=高考成绩÷高考满分×850+校测成绩。
- 校测成绩满分为150分,其中笔试成绩满分100分。
- 报考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专业的A类考生,其校测笔试成绩以复试笔试成绩计算;其他专业的A类考生则以初试成绩计算。
- 高考成绩公布后,按规则确定预录取名单:
- 考生须达到所在省份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
- A类考生根据综合成绩、校测成绩、专业志愿和分省计划数,采用分数优先原则确定预录取名单。若综合成绩相同,则依次考虑体质测试成绩、高考成绩及其它科目成绩。
- B类考生若综合成绩达到生源地A类考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则予以录取。
4. 预录取名单经复旦大学本科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将报送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审核并办理录取手续。正式录取的考生将不再参加后续高考志愿录取,未录取的考生可按高考志愿填报规则参加后续各批次志愿录取。

历史强基计划怎么准备

强基计划历史学就业方向有哪些发展前景怎么样

向学教育网(https://www.380859.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强基计划历史学就业方向有哪些发展前景怎么样的相关内容。

1. 强基计划历史学类毕业生就业领域广泛,包括科研单位、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出版行业、教育机构、文化型企业、图书馆和博物馆等。他们可以在这些行业中从事学术研究、编辑、宣传等工作。
2. 强基计划历史学的专业对口岗位相对较少,最常见的是成为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历史学教师,或者深入历史学研究领域。
3. 当前,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包括进入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及加入党政机关、教育单位、新闻出版和文化事业等部门从事管理和专业工作。
4. 世界史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成为外文翻译、中小学历史教学和研究、政府部门外事办公室等职位。
5. 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考古勘探、文物鉴定、博物馆管理等与文化遗产相关的工作。
6. 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目前尚不明确,属于“冷门”专业。尽管就业机会有限,毕业生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对于热爱历史的高考生来说,选择报考历史学类专业是一个较大的“赌注”。
7. 然而,拥有名校背景和本硕博教育的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将具有更高的就业竞争力。
8. 强基计划中的历史学专业与社会学领域紧密相关,特别是在敦煌学与丝路文明、全球视野下的文明互鉴、中国文化与东亚文化等方向有显著优势。
9. 多数毕业生倾向于在高中和大学担任教学职位,或在科研机构专注研究。这些单位通常要求高学历和良好的毕业院校背景。
10. 部分毕业生选择成为公务员,但这需要通过难度较高的公务员考试。
11. 其他毕业生则进入教育单位、新闻出版和文化事业等部门,从事管理和专业工作。薪资水平根据具体工作内容而定,但通常不会特别高。
12. 在强基计划历史学科评估中获得A级的院校包括:考古学领域的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史领域的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以及世界史领域的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南开大学。 向学教育网

以上,就是向学教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历史强基计划怎么准备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向学教育网:www.380859.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历史强基计划怎么准备”相关推荐
强基计划怎么准备
强基计划怎么准备

强基计划怎么准备强基计划准备的方法如下:1、首先,确定申请强基计划的目标和计划。2、其次,根据目标学校的要求,准备申请材料。3、然后,参加目标学校要求的考试,如高考、自主招生考试等。4、然后,根据目标学校的要求准备面试,包括了解学校、专业和行业情况,准备面试问题等。5、最后,等待目标学校的录取通知,确认是否被录取。强基计划怎么报名?报名流程是什么符合生源所在地当

2024-10-12 07:03:13
强基计划要准备什么材料
强基计划要准备什么材料

强基计划要准备什么材料强基计划要准备的材料如下:强计划报名需要的材料有申请表、获奖证书、高中文化课成绩、专项材料、模考成绩、自荐信、推荐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证明材料。强基工程指的是更加贴近基层,更加从基层利益出发,更加关注党员个体利益,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新一轮“强基工程”更加突出“基层”特色,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不断破解基层党建中存在的难题,提高基层党建工

2024-10-11 13:22:24
强基计划需要准备什么材料
强基计划需要准备什么材料

强基计划需要准备什么材料强基计划需要的材料如下:1、报名申请表、获奖证书、高中阶段文化课成绩这几项材料最能直接体现出考生的学科特长和综合素质,获奖证书和高中阶段文化课成绩更是高校自主招生初审重要参考指标。2、特殊材料高校需要考生报名时提供的其他材料往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复旦博雅杯报名时需要提供的书评。3、模考成绩模考成绩能直接体现考生现阶段

2024-10-13 22:37:19
历史强基计划有哪些学校
历史强基计划有哪些学校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2022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如下:历史学录取标准为900.9分,生物科学录取标准为873.0分,数学与应用数学录取标准为841.0分,哲学录取标准为869.0分。学校肇始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时期,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调整出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

2024-10-10 14:54:51
山东大学强基计划历史系通过率 强基计划入围名单
山东大学强基计划历史系通过率 强基计划入围名单

山东大学强基计划历史系通过率通过率大致在25%至67%之间。山东大学强基计划2020年起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山东大学强基计划”),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本硕博衔接培养。其中历史系的通过率在在25%至67%之间。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zy.offercoming.com山东大学强基计划2021入围分数线1、2021山东大学强基计划录取分数线山

2024-10-19 09:45:43
山东大学强基计划历史系通过率 山东大学强基计划怎样确定入围
山东大学强基计划历史系通过率 山东大学强基计划怎样确定入围

山东大学强基计划历史系通过率通过率大致在25%至67%之间。山东大学强基计划2020年起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山东大学强基计划”),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本硕博衔接培养。其中历史系的通过率在在25%至67%之间。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zy.offercoming.com山东大学强基计划怎样确定入围要确定山东大学强基计划是否入围,可以访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

2024-10-18 14:01:55
历史专业强基计划大学 强基计划36所大学名单及专业
历史专业强基计划大学 强基计划36所大学名单及专业

山东大学强基计划历史系通过率通过率大致在25%至67%之间。山东大学强基计划2020年起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山东大学强基计划”),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本硕博衔接培养。其中历史系的通过率在在25%至67%之间。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zy.offercoming.com强基计划大学名单及专业强基计划大学名单及专业如下:1.北京大学:数学类、物理

2024-10-12 10:13:59
山东大学强基计划宿舍 山东大学强基计划历史系通过率
山东大学强基计划宿舍 山东大学强基计划历史系通过率

2022年强基计划入围名单2022年强基计划入围名单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

2024-10-18 05:04:39